湖南门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地方新闻 » 益阳

益阳

资江:隐秘的文明通道

2022-06-05 10:23:01益阳来源: 潇湘晨报作者:
茶香花海。供图/安化县委宣传部安化县城新城区。图/贺迪清资江穿安化城而过,像从中国古典意境里舞出的一条水袖,昔日的渔歌和船夫的号子消逝在烟波深处,沿途留下的青绿,历久弥新。有人说安化是中国最美县城,因水而名。安化到底有多少条溪?1993年的《安化县志》的“自然环

茶香花海。供图/安化县委宣传部

安化县城新城区。图/贺迪清

资江穿安化城而过,像从中国古典意境里舞出的一条水袖,昔日的渔歌和船夫的号子消逝在烟波深处,沿途留下的青绿,历久弥新。有人说安化是中国最美县城,因水而名。

安化到底有多少条溪?

1993年的《安化县志》的“自然环境”篇中的数据,长5公里以上、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水,就多达170条。

这170条溪,都注入资江。有意思的是,尽管有一重又一重的山护着一条条溪入资江,但仍有调皮的山溪在一重重山间觅得一条道路,叛逃到了其他流域。

湄江溪就是其中之一,这条发源于安化高明乡的小溪,在流经了驿头铺和青山冲后,去了涟源,并最终流入涟水,涟水流入湘江。另一条溪是管坪溪,管坪溪是马路镇七条溪水中的一条,别的溪,最终流入的是资江,而它,独辟蹊径,经桃源的西安汇入沅江。

湘资沅澧四水,安化一县占了三水,全省122个县(市、区)里别无二家。湘、资、沅三水中,唱主角的,自然是统领了绝大多数溪水的资江。

洢溪柳溪,溪水名字都很美

资江安化段,最长的那条支流叫洢溪。全长87公里的洢溪发源于安化东南的乐安镇祝丰村与新化交界的山溪界,这里是雪峰山山脉的末端,流经浮青铺、乐安桥后,到达安化的老县城梅城,出梅城后继续蛇行向东北,最终在流经陶澍老家所在的小淹镇后在敷溪口注入资江。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洢溪尚能通航,“可以通三吨的木船到仙溪镇。”现在正在撰写小淹镇志的退休干部陈超群介绍。

历史上曾和洢溪共享“洢”这个字的,是河南现在称为伊河的那条河流。伊河是洛河的支流。伊洛之神在先秦神话中,是司掌爱情的女神。“洢”被拿来命名流经陶澍家门口的这条河流,不知是何时,也不知命名者是出于什么心思,但能够肯定的是,命名者一定是被这条河流的美所折服,才用了这个一看或一听就能够生出很多美好想象的字去命名。

洢溪之外,安化还有很多溪水单从名字来看就不禁向往。例如,和美好植物相关的,荷溪、樱桃溪、柘溪、柳溪、桃李溪、荆竹溪等;和灵兽相关的,如虎啸溪、龙栖溪、羊公溪、土龙溪等;和地形、地质相关的,黄泥溪、白沙溪、红沙溪、窑岩溪、杨石溪等;和曾经长期居住的人家有关的,如唐家溪、王家溪、周家溪、胡家溪等;寄托了理想与情感的,善溪、思贤溪……

一条条溪水,你还没到达,就会因它的名字而想象出诗情画意。走到近前,它们或清亮,或氤氲,或温婉,或激越,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一条条溪水让安化通江达海

1835年冬,道光在听了陶澍对资江接纳了诸多溪流的描述后,有了质疑:“如此说来资水乃是大江,你既住在江滨,为何又称‘山乡僻壤’呢?”

陶澍解释,主要是因为交通闭塞,很少达官贵人路过。以达官贵人是否经常路过为考量标准,安化确属山乡僻壤,但如果从经济上考量,安化却未必。尤其从交通上考量,陶澍所处的水运为主的那个时代,众多溪水的存在,让群山环绕、看起来闭塞的安化,实际上与周边有着密切的连接。一条条溪水便是一条条通道,而最大的那条通道,则通江达海。

群山奠定了安化的基础格局,但灵动的大小溪水让安化的格局有了更远、更纵深、也更广阔的外延。

安化置县较晚,北宋熙宁五年(1072)才开梅山置县,第二年敕名安化。“安化”即“归安德化”,希望生活在“梅山蛮地”上的土著能够听朝廷命、服从管辖。

历史上,中央政权对“梅山蛮地”的征伐由来已久。史载东汉初马援征“五溪”(指湘、鄂、黔、川等省边界的雄溪、口溪、酉溪、沅溪、辰溪),沿资江至马辔市登岸、屯兵奎溪坪。宋推官吴居厚在《梅山十绝句》中有“可怜马援穷兵力,铜柱空标在五溪”之句。奎溪坪即在安化的奎溪镇。

看似安化土著对朝廷的“归顺”,是多年征伐与反抗的结果,实际上,这是大势所归,在政治、军事发挥效力之前,经济上的频繁交易已经将安化的群山万壑和中国各地联系了起来。

一个铁证是,早在唐末,安徽巢县任县令的杨晔,写了本《膳夫经手录》,书中提到了“渠江薄片茶”,渠江流经今日安化、新化和溆浦三县交界之地,最终在安化县的渠江镇附近汇入资江。稍晚时候,五代的毛文锡在《茶谱》中再次提到了渠江和渠江的茶,“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

茶是安化最早见诸经传的物产,事实上,茶之外,安化的竹子、桐油、棕片、木材、中药材等也早早顺着一条条溪水出了山、出了安化,过洞庭,入长江,或经汉口北上襄阳乃至中国西北地区,或经汉口顺长江出海。民国30年(1941)省建设厅《查勘资水报告》称:“资水流域物产之饶,利源之富,可谓他水之冠。”这里的资水流域,自然包括资水斜着穿过的安化。

“排古佬”的身影已走远

资江上的船工,后人讲起他们时,一概称为“排古佬”。实际上,“排古佬”应该写成“排鼓佬”,昔日放排要打鼓。打鼓是鼓气,资江多险滩,水上讨生活的船工是和命运、和自然抗争,像打仗一样,需要用鼓点来振奋士气。最初,排鼓佬指的是排上负责击鼓的那个,他是排上的灵魂人物、总指挥,排上撑篙的船工只能称排客或篙手。“舍下血肉喂鱼肚,折落骨头再撑船。”是无数排古佬的冒险换来了资江两岸乃至梅山深处人们的安居乐业。行走今日资江沿岸各商镇,繁华胜过往昔,排古佬的身影虽已走远,但他们的传说仍在。

资江两岸,安化和桃江都盛产竹。桃江的竹多加工成竹制品再外销,而安化的竹,则多以原竹外销。山民在山上砍了竹子,顺山势把竹子溜至山麓小溪边,再单根流送至较大一点的溪,这叫“赶羊”。“赶羊”到大溪边的竹木,在其底部打眼,再数根至十来根为一组。横穿木棒加篾缆扎成把子或排筏,趁春水放送至河边设的收购点,名曰“放把子”。设在资江河边的收购点将“放把子”放下来的扎成吃水浅、驾驶方便的连排,连排到益阳再做成叫“车排”的大排,车排再下运至汉口。

竹子这样的运输方法,全国略同,安化的一个发明是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火排子”:用直径约20厘米的楠竹,将其表面的青皮削去,尾梢用火烤黄后弯成弧形,集10根左右加工后的楠竹,编扎成长方形梯形排块,上下两层,中间用方木架支撑,下层浮水,上层载物、坐人。

整块火排子吃水深度2—3寸,载运量1000斤左右,因能就地取材,制作简便,操作灵活,又能载物坐人,备受资江及其支流溪水两岸的茶商、茶农喜欢。安化东南部的洞市,还有老人记得,水运还未完全被陆路运输替代的民国年间,仅洞市就有火排子300余张。

随着后来船舶航业的发展和我国木船打造技术传入安化,下益阳入洞庭远距离的运输多改用毛板船和木帆船。民国25年(1936年),安化县政府建设科曾对县内船舶进行编查、登记、丈量、发证。据当时统计,县内资水水系具有帆船806艘(载重106万担)。

毛板船其实比火排子先进不了多少,这种船系用铁钉将近似原木的木板钉成扁平肚大的一次性船舶,缝隙用石灰、麻丝、桐油混合物填充。安化资江段的毛板船,如果是上游新化等地来的,多是运煤的,煤未装满,则在安化装上黑茶;如果是安化本地的,船上的货物多是茶或炭,“上半年是茶,下半年是木炭”。

毛板船船上一般至少有船工10余人,在农历二月涨桃花水到五月涨龙船水时开船,顺资水而下,沿洞庭湖入长江,抵达汉口,卖掉船上的煤、茶叶和其它货物,拆散毛板船,把船板当木板卖掉,人员轻装返回。

外来文化逆资江而上深入梅山深处

漫长的水运时代,资江安化段沿线的东坪、黄沙坪、唐家观、江南、小淹等地因是货物集散地而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商镇,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仍遗留着不少旧时的痕迹和传说。

江南镇爱养兰花、年近七旬的王跃云热衷于从时间的长河中打捞本土历史,“安化黑茶像城墙,益阳大米用船装”,这是王跃云小时候曾听到的一句“老话”。王跃云记忆中的这句“老话”还有另一个版本,“益阳米,湘潭糖,江南的茶包像城墙”。这两个版本的“老话”,说的都是安化的粮食不能自给,一艘艘船把垒起来像城墙一样的黑茶运走,回来的时候一船船装满的,是益阳的大米、湘潭的糖。

虽然现在江南镇仅存良公码头、五福宫码头、江南大码头,但王跃云根据自己和更年长老人的记忆,统计出还有万寿宫码头、陈家码头、朱家码头、庵堂码头等另外十一家码头。江南镇在1950年代初还有十四家码头,其中五福宫码头一直用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五福宫码头和汉口的安化码头一模一样。”王跃云说。

唐家观、东坪、黄沙坪、小淹等港埠也是如此。逆资江而上、登陆各个码头的,除了各地的物产,还有各地的文化,它们有意无意地和安化土生土长的梅山文化碰撞和交融,让群山包围的这块区域不但不保守,还有着令人刮目的开放与多元兼容性。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江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