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门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频道 » 科技人物

科技人物

代表说丨苗振林:深化产学研合作 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根”

2020-08-13 22:28:02科技人物来源: 红网时刻作者:冯钧 刘娜 易天麒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能华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苗振林。红网时刻3月11日讯(记者 冯钧 刘娜 易天麒)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深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能华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苗振林。

红网时刻3月11日讯(记者 冯钧 刘娜 易天麒)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如何深化产学研合作,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实实在在“落地生根”?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能华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苗振林带来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卡”在哪儿

“虽然科技成果转化日益受到重视,但研究院所和企业的技术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很大空间”,苗振林说,我国每年大约有80%以上的科研成果被闲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不到20%。

科技成果转化究竟“卡”在哪儿,有哪些难点和堵点?结合自身实际和广泛调研,苗振林进行了剖析。从宏观层面讲,产学研合作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不完善。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规定由于缺乏专业领域的相关配套规定,使得相关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出现“上有政策,下无对策”的局面,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另外,一些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及科研人员观念中,仍把论文、专著、获奖情况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 “必选题”或主要依据,而成果转化只是“选做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论文发表数量、轻成果转化,重专利申报、轻专利应用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技术转移工作在实践中具有很大难度。

此外,一些高等院校较少甚至没有专项经费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试环节薄弱,破坏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连贯性,阻碍成果的产品化进程。对企业来讲,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资源要素驱动阶段,依靠自然资源或二次加工作为生产和创收的主要模式,科技含量低,产品创新力差,导致企业对于高校产出的科技成果兴致低迷,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引进和消化科技成果的问题上,很多企业也显得力不从心。

“许多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及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到位,功能单一,缺少了解技术、管理、经营、财务和法律,同时又能够把握市场现实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苗振林表示,这一现状导致高校的很多科技成果找不到需求,无法实现转化,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找不到合适的提供者。

多措并举或破转化“瓶颈”

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补齐短板,产学研合作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苗振林建议,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都需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结合实际,坚持不断创新,破解转化瓶颈,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实实在在“落地生根”。

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规政策,让科技转化的主体单位可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建立并完善适应应用型科研人员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研究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扭转“重学术轻实践”“重评奖轻转化”的风气,从政策上积极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

他还建议,在法规层面上加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主管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内设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职能职责,提高科技成果面向企业的推介和对接效果。同时,利用科技政策引导企业重视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对技术开发的投入,提升其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和转化能力,成为创新中的主体。

“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能为高校和企业合作沟通信息、牵线搭桥、提供咨询服务,是产学研成功合作的‘催化剂’。”苗振林说,要重视培育高度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建立一大批科学素质高、市场意识强、专业知识广、信息渠道宽的科技中介队伍,促进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顺畅合作。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冯钧 刘娜 易天麒

编辑:马娅

原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keji.rednet.cn/content/2019/03/12/5209091.html

文章评论